面對“聯合利劍-2024B”演習的強大壓力,臺軍倉促之間僅出動了雄風-2機動車組、康定艦、2架F-16V等少量裝備,與我軍擺出的強大陣容形成了鮮明對比。 臺軍來不及反應 臺軍面臨著我軍“聯合利劍-2024B”演習的巨大壓力,在這次演習中,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悉數參加,演練了海空戰備警巡,要港要域封控,對海對陸打擊,奪取綜合制權等科目。 (臺軍出動的雄風-2反艦導彈) 這次演習從早上5點就開始了,臺軍頓時就被弄了個手忙腳亂,匆忙之間只出動了很少的兵力進行應對,部署雄風-2發射拖車、F-16V、康定艦等裝備就已經是短時間內能拉動的主要應對措施了。 據臺媒報道,10月14日凌晨5點,臺軍海鋒大隊在花蓮港緊急部署了雄風-2反艦導彈機動車組,2輛導彈發射車、指揮車、衛星通信車,以及負責警戒的輕型戰術車都擺了出來,其中發射車的4聯裝發射架都升了起來,顯然已經進入戰備狀態。 無獨有偶,當日凌晨五點半,2架臺軍的F-16V也從花蓮起飛,在臺島東部和東北部進行巡邏。 此外,臺軍還發布了“銳鳶”無人機拍攝的"拉斐特"級康定艦(舷號1202)跟蹤解放軍052D太原艦(舷號131)的視頻。 (臺軍F-16凌晨緊急起飛) 雄風2反艦導彈突防能力不足 那臺軍部署的這些裝備能發揮多大作用呢? 先看雄風-2,此次海鋒大隊在花蓮部署的是雄風-2的岸防型號MGB-2A。雄風-2是臺灣“中山科學研究院”以美軍“魚叉”為藍本研制的一種亞音速反艦導彈,1988年2月29日開始服役。 公開數據顯示,雄風-2長4.8米,直徑0.4米,翼展1.2米,重695公斤,射程150-170公里,最大速度0.85馬赫,總體上也就是我軍C-802反艦導彈的水平。 雄風-2的一大亮點是采用了雷達/紅外復合導引頭,除了常規的主動雷達導引頭外,在雄風-2彈體前上方還有一個直徑約70毫米的紅外探測窗口。 復合導引頭顯著增強了雄風-2的抗干擾能力,但作為沒有采用什么隱形設計的亞音速反艦導彈,雄風-2基本上突不破我軍艦隊由紅旗9、紅旗-10、1130速射炮組成的攔截網。 (岸基雄風-2發射) F-16V性能先進 至于從花蓮起飛的F-16V,則是臺軍現役主力戰斗機,是美國幫助臺軍升級F-16A/B的產物。 2023年12月5日,臺軍現役的141架F-16A/B戰機已全部完成F-16V標準的升級測試,最核心的升級是換裝了APG-83有源相控陣雷達。 APG-83對大型空中目標的搜索距離可達370公里,對戰斗機目標的探測距離也有200公里左右,但臺軍現有的AIM-120-C7空空導彈射程僅115公里,不足以發揮APG-83的探測距離優勢,當然,在代差劣勢面前,臺軍就是有AIM-120D也白搭。 康定艦隱身能力較好 康定艦則是臺灣地區上世紀90年代,從法國購入的"拉斐特"級隱形護衛艦的首艦,長125米,寬15.4米,吃水4米,滿載排水量3500噸,最高航速25節,15節經濟航速下的續航里程達7000海里。 康定艦最大的亮點是隱身性能優異,其艦體和上層建筑分別采用了V字形和倒V字形截面,艦上各個部位也廣泛采用了傾斜多面體設計,這就使得康定艦的雷達反射截面積僅相當于500噸級巡邏艇,這在90年代已經非常先進了。 (康定艦) 但在與大陸距離如此之近的情況下,康定艦的隱形優勢很大程度上發揮不出來,其他性能就乏善可陳了,雷達、聲吶、武器都沒有亮點,防空能力尤其薄弱,還存在美式裝備與法式艦體之間的兼容性問題。 臺軍出動的武器規模太小 因此,臺軍出動的這些裝備還真發揮不了什么作用,其實,一到戰時,這些裝備自身都很難生存下來,如海鋒大隊由發射車、指揮車、通信車、警戒車組成的雄風-2機動車組就非常龐大笨拙,從駐守狀態到部署展開狀態的轉換至少需要花費4小時,是非常明顯的靶子。 再比如,洞庫、機堡、跑道上的F-16V都有遭到打擊的可能,即使僥幸起飛,在我軍戰斗機的代差優勢面前也很難生存。根據報道,殲-20可是參加了此次軍演的。 至于康定艦就更難了,在此次軍演中,東部戰區在臺島北部、南部同步組織了要港封控演練,一旦我軍在戰時全面封控臺島,康定艦都有可能出不了港。 更讓臺軍膽戰心驚的,還是我軍此次軍演的巨大規模,根據臺方發布的消息,從10月14日早上5點到下午4點,僅11個小時內,125架次軍機就出現在了臺島周邊。 還有17艘海軍艦艇(包括航母“遼寧艦”)和17艘海警艦艇,如此強大的陣容,臺軍莫說是倉促之間,就是有了充分準備也難以應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