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豹”身獲兩軍接受 “飛豹”A型機較之原型機有了外形和內在的重大改變。原型機的機身還留有近似殲-7和殲-8這類二代戰機的明顯特征,如今的“飛豹”A型卻有著國際上三代戰機的氣動外形,機身結構也有不小的改進。 “飛豹”A在機體結構和氣動外形方面的許多改進,反映了國內航空制造業的工藝水平有了一個跨代進步。北京航空工程研究所具體負責該機的全復合材料平尾研制,簡化了工藝難度和成本,減重及強度和壽命都提高了1倍。該所還負責了“飛豹”A的鈦合金超塑成型雙腹鰭,使飛機的穩定性和載荷得到合理調整,這表明中國的合金技術有了新發展。運用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實行改進后,“飛豹”A的空重比原型減少了40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增加10%,航程也有增加。據稱,該機還局部涂敷了隱身涂料,雖達不到隱形戰機的水平卻也能大大縮小被雷達發現的距離。 從外形結構上看,“飛豹”A除了上述的單腹鰭改為雙腹鰭外,還做了其它一些調整,如先前出于技術和成本的考慮而使用的三片式風擋使飛行員的視界受到限制,在“飛豹”A上改用了整體式圓弧風擋,被認為畫蛇添足的翼刀也不見了蹤影。從公開的圖片來看,“飛豹”A的座艙也有了非常大的改進,同俄羅斯的蘇-30和蘇-27已經近似。 在現代信息戰的環境下,機載電子設備的水平決定著戰機的作戰能力。據稱,新“飛豹”的操縱系統從原來的3余度電傳操控改為4余度電傳飛控系統,改進了 “神鷹”雷達,使其不但能進行對海上大型目標的搜索,還可以對空、對地搜索。改進的新機型還可掛載前視紅外與激光標定吊艙,這使其具備了發射激光制導炸彈的能力。 殲轟機的主要作用是實施對海、對地攻擊,空戰性能只是在遇到對方戰斗機攻擊時自衛之用,因而不側重于空中格斗性能,著重突出機載武器的打擊能力。“飛豹”的原型機雖可載空對艦導彈,主要配備的還是普通航空炸彈,飛機下部也只有7個外掛點,除了掛自衛的對空導彈外就難以掛載更多的對艦或對地攻擊導彈。 “飛豹”A卻可以配備多種新型精確制導彈藥,外掛點增加到11個,除掛4枚對空導彈外還可掛7枚導彈。據國外媒體報道,它可掛載國產“鷹擊”-83反艦導彈射程超過200公里,可以在任何航空導彈射程之外從容實施攻擊,自然是打擊敵大型艦只包括航空母艦的一款利器。 為研制新機型奠定基礎 熟悉解放軍空軍裝備的一些人會提出疑問,俄羅斯所產的蘇-30戰斗機也幾乎都能達到“飛豹”A的上述性能,空戰性能還有過之,既已買了蘇-30何苦再產“飛豹”?從中國航空兵的總體運用角度考慮,應看出二者并舉是最好的選擇?,F代戰機的運用不但要重質量也要講數量,蘇-30因單價達4000萬美元不可能多購,價格不及其1/3的“飛豹”卻能完成蘇-30可達成的多數任務,在武器使用上有較好的效費比。新型“飛豹”又完全實現了國產化,能根據需要大量生產且不必受制于人,這在戰時有著蘇-30無法比擬的優勢。 中國航空兵可以通過裝備“飛豹”系列的多用途作戰飛機,在短期內改變過去機型太多的不便之處,取消強擊機和輕型轟炸機,尤其是海軍航空兵可以實現作戰飛機的單一化。從這個意義上講,“飛豹”A堪稱中國首次研制的“聯合攻擊作戰飛機”機族,能夠在相當一段時間滿足作戰需求,并為下一步研制新機型奠定重要的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