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設是一個籠統的概念,飛行搖桿則是歸屬其中的一個細分領域。然而,當你仔細觀察這個細分領域時,你總會發現:細分之下仍有細分,花樣之中仍有花樣。就比如圖馬思特空客TCA飛行搖桿三件套,它就是這樣一款產品,它不僅包含了飛行搖桿的常規功能,更從外觀和功能定位上與特定機型靠攏,這讓它在競品行列中展示出明顯的特征。 拆箱的過程就不多做介紹了。關于這三件套的參數和功能,包裝上雖然標注得明明白白,但不妨讓我們就著實物邊說邊看,這才更有感覺。 外型方面,這三個套件簡直就是從A320真機駕駛艙里摳出來的。假如你留心包裝上的細節,會發現上面有一組和原件的對比圖,而它們就是按照那個尺寸和感覺1比1來還原的,配色也使用了相似的青藍。當然,細節上總有差別,但即視感已經相當強烈了。 體積方面,搖桿的尺寸是225x195x195(cm),節流閥和擾流板/襟翼分別是145x170x255(cm)。假如沒有后面這個“二合一”,而只有一個單獨的節流閥,那它和搖桿放在一起看還是挺單薄的(搖桿就會顯得特別大)。但這套設備的特殊性也體現在這,就是這個地方是有定制空間的,你可以像我這樣加裝擾流板/襟翼套件,也可以再加一組節流閥,組成四引擎的完全體,那整個操作部的體積就很壯觀了。 三個套件都是塑料外殼,這一點沒什么可說的,就是用指關節彈一彈,能回出清脆聲響的那種材質。至于重量,官方數據,搖桿部的重量是920g,節流閥和擾流板/襟翼分別1300g,說白了也就是2斤 5斤,7斤左右的一個總重。當然這只是賬面數字,飛行搖桿畢竟不是手柄,不用抱在手里玩,所以適手與否不能光看重量,還要加上防滑墊的效果。對于圖馬思特這套TCA模擬搖桿來說,這一點是完全無需擔憂的。不管是搖桿部還是節流閥的推桿,它在桌面上放置的時候是非常穩定的。哪怕你把推桿的阻尼調到最大,也不會在使用時出現腳底抹油的情況。 下面來單獨介紹一下各個部件的特點。作為空客定制版本,它的細節和特色還是蠻多的。更巧妙的是,它在保留這些特色的基礎上還留出了足夠的彈性空間,讓你可以定制操作習慣。 首先來看搖桿。其實不看配色而只看版型,它和之前那個T16000是極為相似的。方型底座大立桿,左右對稱12個實體按鍵,正中還有一個可推拉的迷你節流閥——如果你沒有獨立節流閥,它就可以用作替代。當然,像我這樣攢齊一套的,也就基本用不著它了。 不看不知道,這套TCA空客定制搖桿在精度上相比于T16000又有了一些成長,分辨率值達到16384x16384。數字的增幅沒有那么明顯,但也可以說是消費級搖桿中的一個不得了的高度。實際操作時,兩者擁有幾乎同樣的手感,任何角度的推拉、Z軸的扭轉都十分順暢,不會感覺到摩擦和鈍點,默認力度不輕也不重,非常舒適。 搖桿上的掌托現在是一個標準的正方形,沒有往左右突出的額外面積。這應該是一個為左右手體驗保持一致的設定,更換左右手和主副駕時不會有差異感。更換左右手模式的方式也很便捷,只需撥動框體底部的實體按鍵即可。 掌托正面還有一個不起眼的按壓式開關,它的作用是鎖定Z軸。像我這種駕駛時比較容易因為緊張而吃勁的人,這個功能就很有必要,因為再怎么小心翼翼,你推動搖桿的時候也難免會連帶著橫扭過去,彼時它對應的(假如是)垂直尾翼發生偏轉,就可能影響到正常的飛行狀態。 桿子上的按鍵樣式還原度很高,黑紅兩個按鍵以特殊形制位列左右,看上去很有原件的感覺。當然,苦力帽也是一樣的。假如你還有更多的DIY需求,在這里也可以對可拆卸式按鈕進行更換。包裝內附贈了額外兩個對稱的按鈕,依習慣而定,你可以將兩邊都撞上紅鍵或者黑鍵。 按鍵的手感方面,這與之前的產品保持了一致。12個功能鍵就不提了,扳機的手感也是那種類似鼠標一樣的鍵程很短的風格。需要注意的是節流閥這里,它和獨立節流閥一樣是有反推檔位的,拉到最低時會觸發按鍵,這點不仔細感受很容易被忽略。 總的來說,TCA空客版搖桿在提升精度、調整細節和更換造型的前提下,總體上保持了此前T16000的優秀手感。在具有簡易節流閥的基礎上,哪怕你只有這么個單獨的搖桿,也可以獲得50%的模擬飛行樂趣。而要想獲得另外50%,就得看看這套節流閥和擾流板/襟翼套裝了。 應該說,對于飛行模擬類游戲來說,獨立節流閥本身并不是一個多么新鮮的配件,但要算上這外加的擾流板和襟翼套裝,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我們可以先來概括一下這組套件的作用。實際上就像之前說的,哪怕你沒有這組套件,光有一個飛行搖桿,也不是不能玩。但我們買這些外設的目的,無非是要獲得更好的沉浸感,是要“把自己扔進駕駛艙里”。而飛行搖桿是組成這幅意象的碎片,獨立節流閥也是,擾流板和襟翼套件更是。這些碎片越多,覆蓋的功能越全面,就可以讓你獲得越豐富的沉浸感。 關于如何組裝節流閥和擾流板襟翼套件,這一點我們放后面再提,先來看看這個組合體覆蓋到了哪些功能。 首先,節流閥本身是雙引擎設計,面板上有兩個引擎的獨立開關,油門推桿也是分體式的。之前提到過,這個套件也可以組“四引擎完全體”,再加一個節流閥,將它和現在的節流閥組裝在一起,就可以模擬四引擎控制臺了。包裝中默認附帶了四張引擎編號貼紙(我這里沒有貼),可供自行標注。當然,沒有第二個節流閥也不影響四引擎的使用,你可以通過設備底部的撥片隨時切換1&2或3&4引擎組。 引擎開關下方是發動機模式旋鈕,這個沒什么可說的,反饋音舒服得像打了個響指。在它旁邊是兩個報警燈——理論上應該是,不過在這里并沒有燈光效果,只是兩個普通的快捷鍵,考慮到這個黃金位置,也許可以設置一些常用功能。 再來看兩側的擾流板和襟翼面板。如圖所示,左邊擾流板上的這兩個按鍵無需多做介紹,非常之形象,直接就是一個輪狀撥桿,用來放出或收回起落架;下面的則是模擬5個檔位的自動制動模式旋鈕。 右手邊襟翼面板上同樣有一個極為形象的按鈕——“PARK BRK”,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手剎”了。上面那個白色旋鈕是配平用的,這功能估計大多數玩家用不太到。左邊這個圓形黑色按鍵沒什么特殊含義,可以看做一個位置不錯的自定義快捷鍵。 推桿這邊,四個推桿的作用顧名思義,節流閥控制油門,擾流板和襟翼各司其職,在起飛或降落的時候打開,控制升力和阻力。有這么個實體推桿去控制幅度,感覺比鍵盤可是要強太多。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四個推桿都是分段式設計,有固定的卡位。但如果你不習慣,也可以通過底部的螺絲環來調整,讓它們變成無級檔位。 如果你對手感有要求,或重或輕,也可以通過框體前面的螺絲孔來調節,增加或減少阻尼感。這里默認應該是中等級別,我個人喜歡那種吃勁的感覺,所以往上擰緊了點。 說到推桿,最值得一提的當然是節流閥。在“減推/爬升”的分段式基礎上,它在末段加入了“反推位”的設計。反推位有一個卡扣,這一點設計得非常好,你平常推就是正常的推,往后拉的時候是拉不進反推區的。如果要進入反推區,就需要手動摳住推桿上的卡扣,然后才能繼續拉。拉進反推區后也不用一直摳著,因為它會自動卡主。等你想離開反推區的時候,直接往前一推,卡扣就會自己合上。 這里有一個不起眼但又非常實用的小細節,推桿側面有一個解除反推區的小旋鈕。當你摳住反推的卡扣,將這個旋鈕旋轉到“O”的位置,那么卡扣就會一直卡住。這個時候節流閥上就已經沒有了進入反推區的那道門檻,你可以一推到底。很多空客之外的機型會用到這一點,而實際上這個細節也是為了消解產品本身的特色,以彰顯廣泛的適用性。 另外一個關于節流閥推桿的小細節是推桿上的孔洞。一開始我沒想到這上面留兩個孔洞是什么意思,直到我拿出包裝里附贈的那個螺絲桿,才想到要把它插進去。如圖所示,你可以用螺絲桿將這兩個推桿串連在一起,這下就可以一齊移動了。 關于安裝,其實這方面也無需多言。畢竟類似的外設現在都走傻瓜式路線,基本上不用說明書也能看明白。比如擾流板和襟翼的組裝,只要看看它們的后背就明白了。 這里實際上是通過橋接的卡扣連接在一起的,只要把有一把螺絲刀就可以輕松搞定。值得一提的是,擾流板和襟翼組件沒有獨立供電,需要通過下方的Sata線和節流閥連接。而節流閥則相當于一個中樞設備,不僅可以連接擾流板和襟翼,也可以通過前方的TFRP接口連接腳舵。 一切就緒后,我們可以將設備連接在電腦上進行調試,或直接進入游戲中去更改按鍵映射。以微軟飛行模擬為例,作為在支持列表中的設備,你一插上就會自動調用默認按鍵方案。雖然無需對固定功能進行特別調試,但有一些依個人習慣而定的改動還是得手動來。比如我就喜歡直接把搖桿上的側鍵設置成地圖和自動駕駛,而前面提到的一些位置不錯的按鍵也可以按習慣調用。 我在調試軟件中看了一下(自己數難免有偏差),這套飛行搖桿 節流閥 擾流板/襟翼的套裝,一共加起來有48個可用按鍵。刨除一些定位無爭議的固定按鍵,也起碼有近30個可以按個人習慣調試。這個數量足以覆蓋到絕大多數常用功能,絕對夠用。 實際上,當你將這樣一個外設看作氛圍道具的時候,實體按鍵也是最好的點綴。當然,我這套設備也不算十全十美,如果再配上個腳舵和大尺寸曲面屏就更好了。畢竟玩飛行模擬的外設,最渴求的莫過于沉浸感。能為這份坐在駕駛艙里的感覺添磚加瓦,“外設”兩個字才能實現符合其字面意義的價值。而歸根究底,這套圖馬思特TCA搖桿就是這么個設備。如果你也需要為駕駛過程中的沉浸感添磚加瓦,那么它也許可以成為你的助力。 |